停杯不举,停歌不发,等候银蟾出海。不知何处片云来,做许大、通天障碍。
停下酒杯不举起,停下歌声不要唱,等候那圆圆银月跃出东海。不知从哪里飘来一片云,做成了这么大、通天的大障碍。
髯虬捻断,星眸睁裂,唯恨剑锋不快。一挥截断紫云腰,仔细看、嫦娥体态。
龙须拈断,星眼瞪裂,只恨宝剑剑锋不快。我要猛地一挥斩断紫云的腰,仔细观看嫦娥仙女长得是什么体态。
参考资料:
1、 张璋.《中华词综》.北京:中国和平出版社,1994:2692、 程章灿,成林.《月》.南京:江苏古籍出版社,1995:1383、 郑竹青,周双利.《中华诗词经典》.北京:学习出版社,2010:3106-3107停杯不举,停歌不发,等候银蟾(chán)出海。不知何处片云来,做许大、通天障碍。
银蟾:指月亮。古传说月中有蟾蜍,所以称月为蟾。许:如此,这样。
髯(rán)虬(qiú)捻断,星眸(móu)睁裂,唯恨剑锋不快。一挥截断紫云腰,仔细看、嫦娥体态。
髯虬:卷曲如虬的须髯。虬,传说中龙的一种。星眸:像星一样明亮的眸子,泛指明亮的眼睛。嫦娥:此处代指月亮。
参考资料:
1、 张璋.《中华词综》.北京:中国和平出版社,1994:2692、 程章灿,成林.《月》.南京:江苏古籍出版社,1995:1383、 郑竹青,周双利.《中华诗词经典》.北京:学习出版社,2010:3106-3107此词采用白描的手法,以直抒胸臆的方式,通过对“待月”的过程与当时心理变化的描绘,刻画出作者不可一世的霸主形象,形象地传达了他横厉恣肆的胸怀。
上候起处采用苏轼《采桑子·多情多感仍多病》和李白《北风行》两首词中“停杯”、“停歌”的句式,描绘了作者等待月亮升起时的焦灼、急迫心态。而第二句的“不知何处候云来,做许大、通天障碍”则点出了由于“候云遮月”,使得“待月”的愿望落空,由此造成作者的愤怒之感油然而生,下候则具体描绘作者的愤怒与奋争。上下候用因果关系串联,使之衔接紧密,行文颇具内在的逻辑张力。
下候起句“髯虬捻断,星眸睁裂”,极尽其夸张能事,用两个过激的动作表现,衬托出作者当时心情的起伏不平,描绘了一个“怒发冲冠”的愤怒形象。而“唯恨”两字,又直白地道出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愤懑,语气咄咄逼人,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,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跟随着词句,想象出人物当时的情景,如身临其境,从而很好地完成了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塑造。而最末“一挥截断紫云腰”句,尽显其英勇豪迈气概,一股气吞山河的雄霸之气跃然纸上。
综观全篇,作者以自己待月心情的从渴望到失望,再转而为愤怒的过程为经,以时间的变化线索为纬,交织成一幅“霸主待月”的图景,“由小见大”,烘托出作者的雄谋大志,其势锐不可当。
这首词的显著特色,在于铲尽浮词,直抒本色。就语言来说,它语语本色、自然,不着色相,不落言诠,毫无词中惯见的那种文绉绉、酸溜溜的陈腐气,更无充斥词坛的那种绮罗香泽的脂粉气。就格调来说,它豪横骏爽,剑拔弩张,桀骜之气溢于辞表,与旖旎作态、扑朔迷离的所谓传统格调是绝缘的。这一点,在词的下候表现得尤为突出。所以,《艺苑雌黄》说它“俚而实豪”,完颜亮的词,现存四首,大都有这种横空出世的气概。这首词的直抒本色,还表现在它自然地、真实地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真面目、真性情。清人沈祥龙《论词随笔》说:“古诗云:‘识曲听其真。’真者,性情也。性情不可强,观稼轩词知为豪杰,观白石词知为才人。其真处有自然流出者。词品之高低,当于此辨之。”完颜亮的这首词,也同样是真性情的流露,观其词则知其为强横而进取的霸星。他“为人傈急,多猜忌,残忍任数”,“颇知书,好为诗词,语出辄崛强慭慭,有不为人下之意”。他在为藩王时,就久怀谋位之心,曾有题扇诗曰“大柄若在手,清风满天下”,又有述怀诗曰“等待一朝头角就,撼摇霹雳震山河”,终以利剑弑熙宗完颜亶而自立。得志之后,又蓄谋侵宋。《鹤林玉露》说:柳永《望海潮》咏钱塘之词流播,“金主亮闻之,欣然有慕于‘三秋桂子、十里荷花’,遂起投鞭渡江之志。”他曾使画工图临安(杭州)城邑及吴山、西湖之胜,而于吴山绝顶“貌己之状,策马而立”,并题诗其上,有“提兵百万西湖上,立马吴山第一峰”句。这首《鹊桥仙》,均与同格调、同气魄,自然而真实地流露了作者的强横而进取的真形象、真性情。“停杯”、“停歌”云云,已给人以箭在弦上引而待发之感,隐含一股威慑之力;“虬髯”“捻”而至“断”,“星眸”“睁”而至“裂”,其沉雄剽悍的形象性格已和盘托出;“唯恨剑锋不快”,益见其横狠;“一挥”两句,更如骄马弄环,千里之志,一望而知。文学作品,贵真实,贵自然。这在词中却是比较难以做到的,而完颜亮的这首《鹊桥仙》,却能兼而有之,这正是它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。
翠叶轻笼豆颗均,胭脂浓抹蜡痕新。
被翠叶笼罩着的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,是那么均匀;颜色就好像被涂抹上浓浓的胭脂,光泽娇嫩。
殷勤留著花梢露,滴下生红可惜春。
我怀着满腔的情意,再三要留住花梢的露水;只怕它滴下花蕾的红艳,可惜了这片明媚的阳春。
参考资料:
1、 钟声.初中文言文全译王(苏教课标):延边人民出版社,2009年:1322、 郑力民.元好问诗选译:凤凰出版社,2011年:241-243翠叶轻笼豆颗均,胭(yān)脂(zhi)浓抹蜡痕新。
笼:笼罩。豆颗:形容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。胭脂:指红色。蜡痕新:谓花苞光泽娇嫩。
殷(yīn)勤留著花梢露,滴下生红可惜春。
殷勤:情意深切。花梢:花蕾的尖端。生红:深红,指花瓣。
参考资料:
1、 钟声.初中文言文全译王(苏教课标):延边人民出版社,2009年:1322、 郑力民.元好问诗选译:凤凰出版社,2011年:241-243“翠叶轻笼豆颗均,胭脂浓抹蜡痕新”,写“未开海棠”的形态色泽。“豆颗”,豆子,此处借指花蕾。海棠花未开时,花瓣对合如豆状。像豆颗一样饱满的、小小的花蕾匀称地点缀在护惜着它们的翠叶之中。“轻笼”的“轻”,状写翠叶的欲笼未笼的情态,贯注了诗人对未开海棠的轻怜蜜爱。
“胭脂”,一种红色的颜料,常用来形容花的颜色。杜甫《曲江对雨》诗“林花著雨胭脂落”。此处以“胭脂浓抹”来形容海棠花蕾的红艳。恰如浓施胭脂的美人那样娇艳可爱,光采夺目。“蜡痕”,指海棠的花蒂,其状如蜡。梅尧臣《海棠》诗有“胭脂色欲滴,紫蜡蒂何长。”这里以“蜡痕新”来突出海棠花蒂的光泽,就像上过了蜡那样光泽闪烁。“轻笼”“浓抹”相对照,一写情,一描色,使未开海棠不仅有了人的感情,而且有了浓妆艳抹的美人的容颜。
“殷勤留著花梢露,滴下生红可惜春”,转而抒情。诗人殷勤地嘱咐新生的海棠一定要把花梢上的露珠留住。倘若把那美丽的红色滴下来,就真要为春天而感到可惜了。
“生红”,指花朵鲜活的红色。王安石《咏秘诗》“一撮生红慰不平”,元好问也常用“生红”来指代花,如“一树生红锦不如”,“生红点点弄娇妍”等。此处,以“生红”来呼应“胭脂”。诗人害怕晶莹欲滴的露水溶解了花上的胭脂,表现了诗人爱美的心情,同时把海棠花苞那红艳欲滴的景象写得十分生动传神。元好问还有一首《清平乐·杏花》说:“生红闹簇枯枝,只愁吹破胭脂。”和这首诗的用词相类,意旨相似。“殷勤”“可惜”,抒情色彩浓烈,充分表达了诗人珍爱美好事物,惟恐芳菲易尽,“惜春只恐春归去”的深挚情感。
这首诗用笔细腻独到,写景设色富有情韵;抒发了作者惜春的情怀,不仅包含着对含苞欲放的海棠花蕾的怜爱,更隐含着对岁月倏忽、青春易逝的人生感叹。
参考资料:
1、 齐存田.遗山诗词赏论:中国文联出版社,2004年:269-271沙际春归,绿窗犹唱留春住。问春何处,花落莺无语。
在水边,春天归来了,绿纱窗轻轻的吟唱着长留春在的歌。春在何处?落花纷飞,莺燕无语。
渺渺吟怀,漠漠烟中树。西楼暮,一帘疏雨,梦里寻春去。
情意绵远的抒发我内心的情怀,却只见树木在朦胧的烟中。日下西楼,独剩下帘外的细雨,怕是只能在梦中去寻找春的踪迹。
沙际春归,绿窗犹唱留春住。问春何处,花落莺(yīng)无语。
沙际:沙洲或沙滩边。绿窗:绿色纱窗。指女子居室。
渺(miǎo)渺吟怀,漠漠烟中树。西楼暮(mù),一帘疏雨,梦里寻春去。
渺渺:悠远的样子。吟怀:抒发情怀。漠漠:迷蒙的样子。暮:傍晚,太阳落山的时候。
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,而是旁处落笔,侧笔取妍。
起句“沙际春归”,语似直露,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。之所以说说春从水边归去,北宋诗人苏轼的《春江晚景》中所说: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”也就是说,春来之时,柳树发芽,杨柳青青,而春归之时,柳絮飘飞,随水而去。真有唐代诗人韩愈在《晚春》中说的“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”,最终却是“花落有意随水流,流水无心恋落花”。这里就表现出了残春时节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的景象。故吟咏“沙际春归”四个字,乃觉无字处有意,空白处皆是画。次句“绿窗犹唱留春住”,诗思奇妙。不说自己思春、恋春,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,犹自痴情挽留。词牌有《留春令》,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。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,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,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。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,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。“问春何处,花落莺无语”二句,熔铸前人词中意象,而翻进一层。欧阳修《蝶恋花》:“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”。王安国的《清平乐》:“留春不住,费尽莺儿语”。黄庭坚《清平乐》:“春无踪迹谁知,除非问取黄鹂。百啭无人能解,因风飞过蔷薇”。上述诸作,或问花,或问鸟,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,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。在这首词中,不仅是问而无答,乃更无可问讯。“花落莺无语”,春光老尽,连点声息都没有了,更能体现“春意已尽,无可寻觅”的意境。
词人对春天是无限的眷恋的,也是没有放弃才对春的追求。所以,下片词人接着写道:“渺渺吟怀,漠漠烟中树。”“渺渺”即悠远的样子。意思是说,满腹情怀远望寻觅,满眼所见是雾气沉沉中隐隐约约的树林。这里,词人化用了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眺《游东田诗》中“远树暖阡阡,生烟纷漠漠”的诗意。词人极目远望,不见春之踪影,只见雾气沉沉中的树影,心中无限惆怅。于是,词人写道:“西楼暮,一帘疏雨,梦里寻春去。”“西楼”也许就是在西边的一座楼,也许就是一座楼的名称,在诗词中经常用到,也许就是一种情怀的表现。比如,李清照的《一剪梅》中的“云中谁寄锦书来,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”。李煜的《相见欢》中写道的“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,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”。他们都有用了“西楼”,但各自有不同的情怀。元好问这里的意思是说,寻春无果,只有在日暮上西楼,在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,在梦中去寻觅了心中的春意。特别是最后“梦里寻春去”一句很有用意的。梦境本来是虚幻的,可词人偏偏要到梦中寻觅。从这里,我们不但感觉到词人对寻春的执着与对春的深情,而且也能感受到词人即使伤春,也没有那么失望,那么感伤,毕竟是在“长安中作”,比起“悲秋”来,感觉还是要温和多了。结句“梦里寻春去”,语淡情深。现实之春确已逝去,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,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。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,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。
该词在艺术特色上,语浅意深,意蕴深厚。侧面落笔,尽情抒写。以梦结尾,提升境界。
参考资料:
1、 唐圭璋等著 . 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(南宋·辽·金卷) 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 , 1988年版(2010年5月重印): 第2392-2393页沈宋横驰翰墨场,风流初不废齐梁。
沈宋驰骋在初唐的诗坛墨场,文彩风流,倒也没有尽废华美的齐梁。
论功若准平吴例,合着黄金铸子昂。
若是效仿越王平吴般论功行赏,应该铸造陈子昂的金像。
沈宋横驰翰(hàn)墨场,风流初不废齐梁。
沈宋:唐初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。翰墨场:指诗坛。齐梁:指南北朝时齐朝和梁朝的绮靡诗风。
论功若准平吴例,合着黄金铸子昂。
准:按照,仿效。平吴例:春秋时,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,辞官隐于五湖。越王命人用金铸范蠡之像,置于座侧,加以礼拜。子昂:陈子昂,字伯玉,初唐诗人,崇尚汉魏风骨,鄙弃齐梁绮靡诗风,诗作清新自然,不事雕饰,盛唐诗人多受其影响。
这首诗评论了初唐诗人沈佺期、宋之问、陈子昂。初唐诗坛基本是南朝形式主义文学的延续,宫体诗充斥诗坛,文风绮靡纤弱。沈佺期、宋之问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,确立了律诗的形式,驰名一时,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元好问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(“横驰翰墨场”),但也批评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仍然没有摆脱齐梁诗风。
元好问认为,开唐诗一代新风的诗人是陈子昂。陈子昂复归风雅兴寄,高倡汉魏风骨,上接建安传统,以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,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,迎来了以“风骨”、“气象”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。他的“兴寄”、“风骨”理论成为后人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。因此,元好问充分肯定了陈子昂的历史功绩,并将其革新文风与范蠡的平吴事业相提并论,认为也应为陈子昂铸像,以表其功。
王温季自北都归,过余三河,坐中赋此。
鹊声迎客到庭除。问谁欤?故人车。千里归来,尘色半征裾。珍重主人留客意,奴白饭,马青刍。
东城入眼杏千株。雪模糊,俯平湖。与子花间,随分倒金壶。归报东垣诗社友,曾念我,醉狂无。
王温季自北都归,过余三河,坐中赋。
鹊声迎客到庭除。问谁欤?故人车。千里归来,尘色半征裾。珍重主人留客意,奴白饭,马青刍。
喜鹊登枝声声迎客人到院落。问起是谁来了,原来是乘车而来的老朋友。从千里之遥的远方归来,行人衣服上拌满路上尘土。称谢主人盛情留客,仆人吃白米饭,马儿喂饲料青刍。
东城入眼杏千株。雪模糊,俯平湖。与子花间,随分倒金壶。归报东垣诗社友,曾念我,醉狂无?
入眼风光东城杏花已开了千株。杏花如春雪一片模模糊糊,杏花俯视着平镜的湖。我同你携手花间,随便地将酒倒出金壶。你回去询问一下,东垣诗社的老诗友,还曾思念不思念我,还像当年那样酒醉清狂不。
参考资料:
1、 周汝昌.唐宋词鉴赏辞典 南宋、辽、金:上海辞书出版社 ,1988:23892、 吴彬,冯统一.唐宋词选注:浙江文艺出版社, 2004:3583、 郑竹青,周双利主编.中华诗词经典 第五卷:学习出版社,2011:3109王温季自北都归,过余三河,坐中赋。
王温季:一作王季温,词人的朋友。北都:即大定府,当时又称北都、北京,在今辽宁宁城。三河:在今河北,词人在此任主簿,本词作于此间。
鹊声迎客到庭除。问谁欤(yú)?故人车。千里归来,尘色半征裾。珍重主人留客意,奴白饭,马青刍(chú)。
鹊声迎客:古人以为鹊声噪门则将有客相访。除:台阶。庭除:门庭前的台阶。故人车:故人的车子,即指故人。千里:北都到三河县不足千里,这里举成数。征裾:旅人的衣裳。裾,衣袍。奴白饭,马青刍:蒸白米饭给仆人吃,用青刍来喂客人的马。青刍:刚铡下的草。
东城入眼杏千株。雪模糊,俯平湖。与子花间,随分倒金壶。归报东垣(yuán)诗社友,曾念我,醉狂无?
杏千株:杏树多,花盛开。雪模糊:形容杏花盛开.远望似一片白雪。随分:随缘、随便之意。 金壶:盛酒器。东垣:东垣:古县名,秦置。汉时改真定,今名正定,在河北省境内。东垣当为客人此行的终点,亦是词人的家乡。
参考资料:
1、 周汝昌.唐宋词鉴赏辞典 南宋、辽、金:上海辞书出版社 ,1988:23892、 吴彬,冯统一.唐宋词选注:浙江文艺出版社, 2004:3583、 郑竹青,周双利主编.中华诗词经典 第五卷:学习出版社,2011:3109王温季自北都归,过余三河,坐中赋此。
鹊声迎客到庭除。问谁欤?故人车。千里归来,尘色半征裾。珍重主人留客意,奴白饭,马青刍。
东城入眼杏千株。雪模糊,俯平湖。与子花间,随分倒金壶。归报东垣诗社友,曾念我,醉狂无。
上片起文随新意,“鹊声迎客到庭除。”不写客来而用象征吉祥的喜鹊着笔,由其欢快的声音引出来客,使人未闻见其人,先感到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。“问谁欤?故人车。”既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承接了前意,又使人进一步产生一种渴望,只见到车未见到人,仍然感到一种渴望。“千里归来,尘色半征裾。”终于见到从车中走下来的是千里迢迢而来,满身灰尘的老友。一句“尘色半征裾”衬托主人见到友人既惊又喜的心情,喜的是千里之外相见,惊的是征尘沾满身。一个“半”形象说明灰尘之多,相见之不易。终于在主人且惊且喜的心情见到了客人。“珍重主人留客意,奴白饭,马青刍。”词人笔锋一转,避实就虚,不言如何好好款待、细细攀谈的相见之景。而却从侧面写出殷勤待其侍从的表现。“珍重”三句,写主人待客之殷勤。留客本为常事,此处因是老友,主人盛情款待,故用“珍重”二字,宴会气氛之热烈,酒宴之丰盛,尽在此二字之中。不写待客人之酒宴,只写款待客人仆马,从侧面写出主人的盛情,进而看出他们之间情谊之深挚。迎客、待客层次井然,由远而近,渐次清晰。“奴白饭,马青刍。”出自杜甫《入奏行》中“为君酤酒满眼酤,与奴白饭马青刍”之句,顺手抄写,自然贴切。
下片写与友游乐,游湖赏景对饮之趣。以铺写景物发端,巧妙承上启下:延友游乐,极尽东道之谊,是上片“留客意”的继续,真所谓语断而意不断;赏花东城,是介绍时间、地点,为下片游乐张本,为分别作铺垫。“雪模糊”二句继续写景,以雪花比杏花,简单六字,便勾勒出一幅仲春图画:杏树匝匝,白花纷纷,透过那树间花隙看去,只见一泓春水,满湖涟漪。“东城入眼杏千株。雪模糊,俯平湖。”短短几语把游乐的景色——千株杏园,洁白的杏花,以及树间花隙中隐隐闪现的一湖春水映上眼帘。“与子花间,随分倒金壶。”绮丽春光之中,但见主客开怀畅饮,觥筹交错。主客相会畅叙,相得之乐;相处之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“归报东垣诗社友,曾念我,醉狂无?”末笔词人笔锋又转,文势随之一折,留聚虽乐但也难脱别离。因而在别去之后。希望老友回到故乡,见到亲朋好友之后不要忘记“我”。“东垣”今河北正定,词人的故乡,也是客人此去的目的地。回到故乡,见到亲友,总会谈及词人的情形,因而称为“归报”。下片虽写景用词颇多,但着意点,即末尾三句却把词人心中愁思写得更加浓愈了。“曾念我,醉狂无?”表面上潇洒,而实则沉重。
此词写客中送客的情态。上片起调不俗:“鹊声迎客到庭除”,以下描写远客乍至的惊喜与忙碌。下片移情换景,续写“留客意”。“归报”以下三句,笔势陡转,由留处之乐,衍为别去之念,不说我怀念故人,而以故人是否忆念我一问煞拍,其笔致通脱潇洒,巧妙地传达了词人乐极生悲的心境。
参考资料:
1、 金元浦主编;汪剑钊选评.新编绘图本华夏千家词:山西人民出版社,1998:357